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太史籀文(求订阅、票票)
书迷正在阅读:妇道(古代,np,道具)、平安夜、徐徐图苏、我在凶杀案里反复高潮(惊悚高H)、小狗狗和大坏蛋(np人兽重口微sm)、登基吧!大王!、西周长歌、直视古神一整年、【女帝的日常】毒与瘾、月色肆虐( NPH 虐男)
“公子五人列于兴乐宫殿内?” 能够今日行走兴乐宫大殿之内,尽皆中枢重臣、要臣。 大王相召扶苏公子五人在殿中抄录《商君书》,固然不太明白大王深意,可……起码能够看出其它的意蕴。 自大王冠礼亲政以来,庙堂之上,关于要立下王储之事,就没有断过,唯有大王一直都不理会罢了。 否则,现在王储早就有了。 颇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扶苏公子。 其余公子年岁太弱。 更不用说,大王还没有王后,扶苏公子身为长子,绝对有这个资格,奈何大王一直都不表态。 同样,也没有表现出对于某一个公子的喜爱。 当然,近年来……有闻大王对于丽夫人所出的公子高甚是喜爱,非同一般的喜欢。 也许是爱屋及乌,由着丽夫人的缘故。 至于公子天明,能够位列中枢,自然知晓一些别人不太了解的事情,公子天明的身份,对于他们来说,不是秘密。 他……没有大王的血脉,没有资格登位王座! 李斯随意中带着一丝自然的看向扶苏公子五人,先后扫过五人,对于五位公子,还是有所了解的。 扶苏公子不必说。 知晓的很清楚。 近年来,一直再历练。 公子将闾! 她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宫中女子。 多年来,山东诸国多有向咸阳宫进献美人,其中不乏诸国王族女子,大王并不宠幸,反而喜欢临幸那位普通身份的美人。 个中缘由,李斯自然知道。 虽如此,美人诞下公子将闾,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,将闾亦是如此,只是在咸阳宫习练文武。 并无太多出彩。 胡亥! 其母凝香美人! 李斯了解一些,身份不简单,牵扯甚多,犯下重罪,因此而陨,近年来,胡亥公子一直在中车府令赵高的教导下。 至于松希、泾二位公子,母亲也是不显,其人也是不显,……将来倒是不太清楚。 也许大王召五位公子于兴乐宫有深意,毕竟抄录《商君书》的事情,寻常人也可以做到。 也许就是简单的让五位公子抄录《商君书》。 可是,本能有感,大王此举并不简单。 难道……? 李斯眉目略有低垂,陷入浅浅的沉思。 在场其余诸人没有言语落下,就是一观卫尉李仲带人将五位公子抄录的《商君书》张贴在巨大屏风上。 “哈哈哈,以玄清所见,大王不应该让五位公子抄录《商君书》!” “而是应该让他们各自默写出《商君书》。” 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!” “商君之言,至今日,仍微言大义!” 周清踱步至那道大大的屏风前,一观五位公子所写的《商君书》,上面的内容,自己自然很是熟悉。 背诵下来,轻而易举。 给予诠释,也有多种解释。 “法者,国之权衡也!” “固有道之国,治不听君,民不从官,商君之言,寡人所期待。” “寻常之事,自是让他们几个抄录出《商君书》,而今乃有大事。” “扶苏五人手中的《商君书》都是一块模板刻印出来的,字体一般无二,皆是太史籀文。” 秦王政站在正前方,听王弟戏言,微微一笑,明亮之眸落在那屏风上,自己很熟悉的文字。 也是现在秦国所通行的文字。 周清自然也是认识。 太史籀文,岁月长河称之为大篆! 上古之时,诸夏之民观天地万物之形体,刻画成烙印,成就文字,再加上仓颉的整理,成为上古之文。 其后徐徐演变成陶文,多烙印在陶器之上的文字,神禹立夏,三代始出,一枚枚奇特的字体落在陶器上,落在青铜大鼎上,甚至于落在一块块龟甲上。 成汤立商,多为祭祀占卜,一枚枚文字落在龟甲上,岁月演变,那些仿造天地万物的象形文字,逐步规矩许多。 一横一竖,皆有特点。 惜哉,国之大事,在戎在祀! 烙印在甲骨、青铜器上的文字鲜少,寻常之人根本见不到,更别说一枚枚文字,每一人的书写接不通,除非一脉传承,否则,根本识不出来。 其后,诸夏有变。 盘庚迁都,国事微变,战事多生,为统御诸侯,一只只青铜器被赏赐出去,连带着青铜器上的字体都跟随。 文字传递,逐步有形,且因事不同,一枚枚字体不同,超越龟甲之文甚多,加持青铜器不易损坏,更是容易被记忆。 加持竹简、锦帛、平整石块……出现,上至王族,下至诸侯、大父,尽皆识得此等文字。 史籀文! 为大周岁月所变化的文字。 历经三监之乱,大周国政安稳,宣王岁月,令太史籀整理诸夏通行文字,以为彰显典章风华。 那一次,太史籀整理出近万文字,由太史籀一个个写出,通行诸夏诸侯之地。 因而号曰——籀文。 大秦僻处西陲,典章风华传承大周甚多,所行自然史籀文! “大王!” “莫不相连书同文之策?” 相邦王绾心中一动。 近月来,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讨要事,许多东西一观也能够知晓大致苗头,大王提及太史籀文。 无疑……和书同文有关。 却是,自大秦东出以来,由着国府早就定下的策略,秦军每每攻占一地,便会在当地落下书同文。 建造蒙学,教导秦国文字。 自大周平王东迁,春秋诸侯并起,尤其是随着一位位诸侯霸主的出现,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。 国内传承至大周的太史籀文直接演变。 数百年的岁月,诸国文字变化甚多,大体以七国为主,实则,还有一些千乘之国的文字。 繁杂不已。 眼下,推进太史籀文很顺利,也没有遇到太大难以,王绾觉得此时或许不为重事。 “武真侯当年曾语,文乃心声,文不一,心便是不一。” “寡人深以为然。” “当年大周权柄仍在,诸侯传承太史籀文,未敢有丝毫逾越。” “数百年来,诸侯并起,没有大周的束缚,诸侯国内的文字自行演变,同太史籀文迥异甚多。” “这也是书同文必行之策。” “尔等且看,扶苏五人虽出至咸阳,然……五人所抄录下来的《商君书》文字,均有些许不同。” “虽都可观太史籀文形体,细节处,仍有差异。” “且看这个字……宜!” “五人中,胡亥写的最为工整,最容易辨认出来。” “将闾所写……则显得略有焦急,看上去有点像……南!” “扶苏等人所言,一笔一笔上也有不同。” “扶苏五人尚且如此,何况大秦万千官员,何况目下诸夏?” “寡人之意,以秦国所传的太史籀文为本,容纳山东六国之文字,彼此交融汇合,成就制式文字,刻印阴阳双板,颁行诸夏。” “如此,诸夏间真正的通行文字出现,待遍及乡里,纵然彼此口音迥异,若然认识同一种文字。” “寡人心悦。” 秦王政看向王绾,点点头。 书同文! 一直在推进! 只是在推进过程中,出现不少的麻烦事。 大秦数百年来多僻处西陲,风华不显,反观山东诸国风华礼仪甚佳,变换传承大周的太史籀文,也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。 仅仅如此,也就罢了,秦王政还不会那般上心。 关键,山东诸国的文字传承中,许多崭新的文字纷纷出现,起码当年自己在邯郸的时候,阅览典籍,就见过数百个。 那还是自己看书不多的缘故。 若是当年博览群书,无论如何,也可见数千个崭新文字。 那些崭新的文字应时而出,太史籀文中并没有,秦国之内并没有,若是依从书同文,将秦国传承太史籀文落在诸夏。 无疑不妥。 还有便是山东诸国的文字,还是有些意思的。 上古、三代以来,文字逐步变化,已经说明了文字并非一成不变的道理,山东诸国繁盛,商贾百业交流顺畅,一枚枚文字也是越发显得顺畅、顺手。 山东诸国的东西,并非都不好。 也有精华所在,否则,那些诸侯国根本不可能存在。 秦王政清楚知晓这个答案。 抛弃山东诸国那些崭新的文字和有趣的书写之法,行未有太大变化的太史籀文,秦王政本能摇摇头。 一天下大势! 统御诸夏,自然要给予最完备的存在。 就算现在对于太史籀文没有任何改变,将来也会有一枚枚崭新的文字出现,与其如此,现在直接做下更好。 “书法文字之道!” “出身于儒家的李斯最为擅长,且于我等说说。” 周清看向李斯。 书写之道,本就是儒家的基本功,庙堂之中,李斯的书法的确很好,很规矩,很和畅。 就是车府令赵高也擅长书法文字之道,令周清觉得好奇。 不过,也就是有一点点好奇罢了。 “大王之意。” “李斯略有明悟。” “对于书法文字之道,武真侯过誉也,然……小圣贤庄内,也有专人探究。” “三代以来,距离我等最近的制式文字,便是大周的太史籀文,虽为制式文字,根源还是以上古、夏商传承的象形文字。” “而山东诸国数百年来变换的文字,则是隐约将太史籀文的象形之意削弱,纵横变的规矩,为了让人一看看得明白,在变换之中,多了一丝表意。” “如最简单的木,如林,如森,植株树木越来越多,所表达的意义也就相当清楚。” “相对于山东诸国得文字,秦国所承的太史籀文,少了一些表意。” 书法文字! 的确儒家的基本功,李斯自然知晓。 听得武真侯一语,近前行礼。 看向大王,又是一礼。 自己……或许知道大王的意思了。 是故,没有迟疑,将己身所知一一道出,大王应该是想要将山东诸国文字的精华纳入太史籀文中。 这……这件事……很难。 也需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。 “天下八书,各有其妙。” “大王如何决断?” 一直鲜少出声的国尉尉缭子,好奇道。 看向屏风上悬挂的五位公子所抄录《商君书》,上面的内容自己无比熟悉,也如大王所言,公子胡亥的字体最为工整。 李斯所言山东诸国文字多了一丝表意。 的确存在。 自己数十年来行走山东,并不陌生。 然则,细细评论起来,诸夏八书,都有各自的用途,难道大王要将它们一一废掉? “诸夏八书!” “太史籀文、篆文、刻文、虫书之文、摹印之文、行署之文、殳书之文、佐吏之文!” “纸张通行,刻文不显。” “其余七书,各有作用,寡人并不要将其彻底烧毁之类。” “大周太史籀文通行诸夏,山东诸国数百年来文字多有优点,寡人之决,以大秦籀文为根本。” “融入山东诸国文字精妙,成为大秦通行诸夏的制式文字,至于其余书文,无需理会。” “这也是大朝会所必须商榷之事。” “秦灭六国,此事不容缓。” 秦王政沉稳道。 诸夏八书,各有优点,全部废掉,没有那个必要,只需要定下大秦崭新的制式文字便足够了。 因为想要获取更多,制式文字少不了。 无论是谁! “相邦,国府之内,可有这方面的大才?” 秦王政语落,径然看向王绾。 言外,很是有些希冀。 “这……自然有。” “中央学宫那里也有相关博士之人。” 王绾当即表态。 “咸阳宫大朝会,可否功成?” 秦王政再问。 接下来的大朝会会在章台宫内,其次便是一天下大事的咸阳宫,中间起码跨越半个月。 以国府所能够调动的人手,加上国府内的有才之士。 应该可以做到。 “大王,事关诸夏千秋,臣明日会给大王文书。” 王绾一怔。 虽说这件事情还没有做下,个中难度无须多说。 将太史籀文、山东诸国文字交汇一处? 短时间内很难很难做到! 欲要将书同文通行诸夏,起码所有的书法文字都必须补上,尤其是山东诸国数百年来多出来的文字。 还有便是如何将修订好的制式文字,快速推向诸夏。 以秦国强硬之力,自然可以强行颁下。 然则,若是能够令那些人本能的接受,岂不更好? 自己不能够立刻给大王准确的时间。 实在是大王所语书同文,牵扯太大,长远而观,绝对好处多多,短时间内,有铁血大秦护持,倒也……不算困难。